客戶中心策略:經營最重要的是盯住客戶、掌握客戶、讓客戶願意一再買單

出 版 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4/2/1

定價:450元

現在優惠價 79折 356

加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下次買

客戶中心策略:經營最重要的是盯住客戶、掌握客戶、讓客戶願意一再買單

西口一希Kazuki Nishiguchi

彼得.杜拉克:「企業存在的目的在於『創造客戶』。」

 

誰是你的顧客?購買的理由是什麼?變心的客戶為何離開?潛在客戶、新客戶如何爭取?如何從潛在忠實化客戶身上,賺更多?

由日本行銷策略顧問第一把交椅,獨創三大架構:「客戶中心的經營結構」×「客戶策略」×「客戶動力學」,告訴你讓P&G、樂敦、歐舒丹業績成長的祕密。

 

*理解客戶才能持續獲利

企業想持續壯大,不是靠數位轉型,也並非讀懂財報數字,而是回歸基本功:理解客戶。客戶不是數字,我們也無法直接操控,只有掌握、同理客戶的心理、多樣性、變化,才能為客戶提供最大化價值。

 

 轉型為客戶中心經營管理

以客戶觀點而非企業視角決策。順著三架構思維,以表單視覺化管理、驗證、調整,能讓公司跨部門產生共通語言,讓所有決策都貫徹:客戶中心,就能避免繞遠路、亂繞路,準確決策。

 

*客戶非鐵板一塊,如何分眾行銷?

手把手學會設定產品(服務)的全市場的客戶數(TAM客戶數),透過N1訪談法挖掘不同客戶群心理,聽到真實客戶心聲,分別擬定策略、各個擊破,持續為客戶(WHO)創造產品的便益性與特殊性(WHAT)。

 

*應用篇:將NPI視為客戶心理的KPI

不使用傳統使用的認知度、好感度或NPS,本書主張「下次購買意願」(NPI)才是掌握客戶心理的品牌化有效指標。加入NPI,可將五區間客戶分析,擴展為九區間客戶,更細緻、更好用!

 

配合亞馬遜、APPLE、歐舒丹、樂雅樂、溫泉飯店、新聞閱讀APP、線上課程、新創企業……的實例解析,學會制定客戶中心行銷策略,主打客戶中心經營,持續高獲利。

 

本書特色

1. 聚焦客戶的永續經營策略全書

隨著組織擴大,企業觀點很容易忘記客戶。透過三架構找回對客戶的理解,為不同客戶群擬定產品價值策略,並力求將客戶理解化為跨部門共識。一本能為企業持續創造營收的行銷經營策略書。

 

2. 架構嚴謹且具體落地、實例多樣

嚴謹的三大架構,輔以圖表將模糊不清的客戶樣貌具體化、細緻化。搭配知名企業案例說明,引導讀者思考、學習產出有價值且競品無法取代的產品、服務組合。

 

3. 作者實戰經驗豐富,獨創工具已獲眾多企業實證有效

作者在P&G、樂敦製藥、歐舒丹等都打造出實績,更創業為知名企業顧問。獨創架構和工具不論產業、規模,B2BB2C皆可活用。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周信輝(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系教授兼系主任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客戶從經營觀點中消失了?』是貫穿本書的核心質問,也是要提醒所有企業經營者所需審視的關鍵課題。企業並非不清楚客戶對於其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但卻很容易在追逐競爭優勢的過程之中,陷入了試圖超越競爭對手的「產品至上」的思維之中,而忽略推出產品的目的,是要協助客戶解決其情境中的問題,而非打敗競爭對手。」──周信輝(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系教授兼系主任

 

「讓客戶重新回到經營管理的中心。這說來簡單,但要做到、做好可一點都不容易。作者建議在企業內搭建三大架構,有助於經營管理與組織整體的意識再度集中到客戶。對於想要突破成長瓶頸的經營管理階層、行銷工作者來說,本書的建議與提醒都非常實用。」──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推薦序  理解客戶,以客戶中心策略找出經營成長的解答  劉奕酉
  推薦序  三架構深入理解客戶情境,為企業創造持續性競爭優勢  周信輝
  前言 當客戶消失,業務便會停止成長

序章 經營理階層忽視客戶的原因
    昭和成長模式:透過大量生產提升銷售量
    人口減少與數位化的影響
    十年不變的管理課題:「提升獲利能力」
    經營策略的根本問題在於:客戶觀點缺席
    所有企業都面臨的成長危機
    何謂「大企業病」?:客戶理解作為組織橫向串聯
    客戶理解相關的實際狀況調查

第1章 客戶中心經營改革的總體概論
    1-1具體而言,究竟沒看到客戶的哪些面向?
       被經營管理觀點忽略的客戶
       1客戶心理:看不到客戶行動的「原因」
       2客戶多樣性:「大眾思維病」
       3客戶變化: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客戶不盡相同
    1-2所謂客戶中心,便是捨棄企業視角
       客戶中心的定義:從客戶的角度看世界
       你會把步行選項視為汽車公司的競爭對手嗎?
       B2B營運模式下的客戶中心:思考終端客戶的便益性
           ■材料製造商案例
           ■護髮產品製造商案例
    1-3客戶中心經營管理的實踐
        邁向客戶中心經營管理的三大架構
        第一個框架:「客戶中心的經營結構」
        第二個框架:「客戶策略」
        第三個框架:「客戶動力學」
        運用三架構的客戶中心經營管理

第2章  將「顧客心理與行為」納入經營管理視角:掌握客戶心理
    2-1 名為客戶行動與客戶心理的黑箱
        管理標的與財務表現脫節
        客戶心理與行動之間的關係未被視覺化
        費用變化也取決於難以管理的外部因素
        最大的黑箱便是客戶心理
        經營管理隨客戶而持續不斷變化
        掌握包括客戶心理在內的經營管理全貌
    2-2 運用「客戶中心的營運結構」
        何謂經營管理的理想狀態?
        跨部門橫向協調的必要性

第3章  基礎篇 規畫產出收益的「客戶策略」:掌握客戶多樣性
    3-1客戶分類:TAM客戶數、五區間
        管理標的存在於單一個人與不特定多數之間
        TAM客戶數:不特定多數的客戶群分類
        五區間:所有市場都能分類為五種客群
    3-2 「客戶策略」架構
         客戶策略的目的
         產品提供便益性和獨特性
         客戶策略是向誰提供什麼能夠產生「價值」
         問題出在過度專注於「HOW」
         提升投資效率的PDCA循環
         客戶策略是一切策略的上位概念
    3-3 掌握多種客戶策略
         存在多種客戶策略
        「特定客戶群」代表的意義
         SmartNews的多種客戶策略
         經營活動的效果驗證與可複製性:PDCA循環
         客戶策略決定投資的優先順序
             ■案例1 溫泉旅館
             ■案例2 郵購、網購保養品
             ■案例3  B2B學習服務
    3-4 洞察客戶策略:深入了解一位真實客戶的「N1分析」
        化妝水「肌研」的單一客戶心理掌握
        徹底了解影響忠實客戶化的因素
        五區間分類的單一客戶分析
       「不要傾聽客戶意見」的謬論

第4章  基礎篇 持續提高收益的「客戶動力學」:掌握客戶變化
    4-1 動態的客戶
         每個市場都是多元客戶動態
         從複數公司看到客戶策略變遷
         創造客戶動態來增加利潤
         以五區間掌握客戶動力學
    4-2 運用客戶動力學:了解四種客戶動態
        將各區間的客戶流動視覺化
        四種客戶動態
            ?一般客戶的忠誠客戶化,忠誠客戶的進一步忠實客戶化
            ?流失客戶的回歸
            ?已認知卻未購買客戶的新客戶化、未認知客戶的新客戶化
            ?一般客戶、忠誠客戶的流失
        基於四種客戶動態的複數客戶策略
    4-3 各行各業的客戶策略
        歐舒丹的客戶動態與三種客戶策略
        自家產品以外的客戶理解:連鎖餐廳案例
        向複數客戶提供符合各別期待的方案
        消除便益性與獨特性「不為人知」的狀況
        基於一人動態所擬定的「三得利天然水」客戶策略
        向失去購買理由的客戶,提案新的購買理由
    4-4 亞馬遜與iPhone的客戶動力學
        藉由客戶動力學,避免策略過時
        亞馬遜的客戶動力學和客戶策略
        藉由圖書電商體驗,最大化「潛在忠實化客戶」
        亞馬遜成長期的客戶動力學
        以客戶動力學思考新業務與多角化經營
        iPhone從重新發明電話開始
        從iPhone的產品提案,解讀客戶策略
        秉持誠摯,構建客戶中心策略
    案例  藉由客戶策略,實現新創企業的成長
       面對客戶,克服來自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
       案例1  Asoview
           ■與去年相較,減少九五%的重大打擊
           ■致力於解決休閒設施的問題
           ■指定日期和時間的電子票務服務,成為強力的便益性
       案例2  Life is Tech
           ■累計超過五萬人參加的程式設計教室
           ■「和伙伴一同學習的樂趣」正是獨特的便益性
           ■擴大共同學習的樂趣,支持企業數位轉型

第5章  應用篇  增添NPI的「九區間客戶動力學」
    5-1 九區間:九種客戶的區隔分類
        九區間是以五區間為基礎的開展形式
        五區間與九區間也可用於B2B營運模式
        NPI作?品牌化指標
        藉由NPI發現風險
    5-2 NPI的意義和有效性
        NPI是成長潛力的先行指標
        市占率與客戶心理的KPI
        結合客戶心理KPI的交互運用
    5-3 九區間客戶動力學的運用:十二種路徑
        在九區間中,將客戶動態加以視覺化
        九區間客戶動力學的十二種路徑
            ?G路線:三種成長路徑
            ?F路線:五種失敗路徑
            ?R路線:四種回歸路徑
        以顧客動力學來避免「大眾思維」
    5-4 客戶策略和客戶動力學
        以經營管理觀點比較兩種網路服務
        從客戶動力學看客戶策略

第6章  客戶中心的經營管理改革和願景
    6-1 充分運用三架構
    一切都歸結到為客戶創造價值
        從三架框草案到PDCA循環
            ?客戶中心的經營結構架構
            ?客戶動力學與客戶策略架構
            ?以公司為單位來歸納見解
            ?N1分析(差異分析)
            ?從實現方法(HOW)到PDCA循環
        從運用架構到客戶中心的經營改革
            ■所有討論都與架構相互參照
            ■間接部門也參與客戶策略
            ■經營整體皆以客戶中心為依歸
    6-2 客戶中心的經營改革願景
     經營管理的理想藍圖
            ■經營管理的眼中有客戶
            ■組織的眼中有客戶
      由客戶主導經營管理
      目標在於克服事業成長危機,提升獲利能力

第7章 以客戶中心解讀彼得‧杜拉克
    7-1 杜拉克的理論帶給經營者的啟示
        價值並非由企業單方面所提供
        客戶是誰?
        「a customer」:關注每一個人
    7-2 以客戶中心解讀杜拉克名言
        如何具體落實「創造客戶」?
        始終從「對客戶而言的價值」角度思考
        企業的合理性並不等同於客戶的合理性

對談  客戶中心經營管理的實踐
    對談1 從客戶的「理想經營」出發,思考產品
        新創企業UzaBase的「SPEEDA」、「FORCAS」
    對談2 為推動業務成長,管理層聽取客戶回饋並即時改善
        三住「meviy」
    對談3 在事業與組織中,實施客戶中心思維
        新創企業CyberAgent的「ABEMA」
   
  結語
  謝辭
  參考文獻

推薦序

理解客戶,以客戶中心策略找出經營成長的解答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劉奕酉

  找到客戶,是創業初期最重要的事。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資訊傳遞和組織結構往往變得更為複雜,這時候經營管理的注意力自然會轉向更聚焦在組織內部的問題。另一方面,客戶在質與量上也趨於多樣化,企業也無法像一開始那樣去深入了解與回應單一客戶的行動與心理。

  客戶的實際狀況,逐漸消失在經營管理的視線中。

  西口一希認為,這就是經營管理的根本問題:對客戶理解的薄弱,導致未來突破成長的障礙。而對策也很簡單,讓客戶重新回到經營管理的中心就好。

  說來簡單,但要做到、做好可一點都不容易。

  過去我在企業擔任高階營運幕僚時,就深刻理解到客戶理解的重要性,還為此導入了客戶價值分析的戰情系統,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客戶的真實情況,在產品與經營上都能做出合理、及時的回應。

  這也是多數頂尖企業持續深化與鞏固客戶關係的關鍵之一。

  書中引用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對於經營管理的重要觀點:「對於企業的定義只有一個,那就是創造客戶。」

  創造客戶是什麼意思?西口一希的理解,就是建立價值。具體來說,企業在產品上讓客戶感受到對自己的便益性,也發現了難以替代的獨特性,並且願意為產品支付對價、花費時間與使用勞力。

  簡而言之,要站在客戶視角看待真實需求,而不是從企業角度推出自認為理想的產品。

  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持續理解客戶的心理和行動,然而藉此開拓與創造新的價值、新客戶的機會,讓企業得以持續成長。

  客戶是誰?客戶願意為其支付的價值是什麼?客戶從自家產品發現價值的便益性與獨特性又是什麼?我們需要不斷自問這些問題來理解客戶心理、多樣性與變化。

  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策略,一切都歸結到為客戶創造價值。該如何落實呢?

  西口一希建議在企業內搭建起三大架構,有助於經營管理與組織整體的意識再度集中到客戶:

 

一、透過客戶中心的經營架構,掌握客戶心理。

二、藉由客戶策略架構,掌握客戶多樣性。

三、運用客戶動力學架構,掌握客戶變化。

 

  對於想要突破成長瓶頸的經營管理階層、行銷工作者來說,這些建議與提醒都是實用的。

  當經營管理階層真正致力於客戶中心時,是由客戶主導經營管理;這時企業的目光也自然會聚焦在客戶心理、客戶多樣性與客戶變化,並持續深化其理解。

  一方面透過產品開發,向客戶提供他們尚未注意到或還未追求的便益性與獨特性,持續創造價值;另一方面隨著開發並提案產品,根據客戶對於產品價值的評價進一步擴展業務,為企業成長注入更多動能,然後形成正向的向上循環。

  這一切,都是基於經營管理對客戶理解的實踐。

 

推薦序

三架構深入理解客戶情境,為企業創造持續性競爭優勢

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系教授兼系主任周信輝

 

  企業經營管理的目的,在於獲取能夠創造財務績效的持續性競爭優勢,並將競爭力轉換為成長力,為企業帶來繁榮永續發展的力道。這次我很榮幸能夠閱讀有著日本行銷策略首席顧問美譽的西口一希先生之大作《客戶中心策略》,讓我們可以深入理解並反思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西口先生在過去三十年來,分別擔任日本P&G公司的品牌經理與行銷總監、樂敦製藥的行銷本部長,以及歐舒丹與SmartNews的執行董事,更於2019年創立Strategy Partners顧問公司,已為超過兩百間企業的經營者與負責人,提供經營管理與投資上的諮詢服務;而這本書可說是集其豐富實務經驗的大成之作,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客戶從經營觀點中消失了?」是貫穿本書的核心質問,也是要提醒所有企業經營者所需審視的關鍵課題。企業並非不清楚客戶對於其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但卻很容易在追逐競爭優勢的過程之中,陷入了試圖超越競爭對手的「產品至上」的思維之中,而忽略推出產品的目的,是要協助客戶解決其情境中的問題,而非打敗競爭對手。如作者所強調,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取決於客戶能否運用該產品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創造屬於自己的使用價值(Value-in-Use)或情境價值(Value-in-Context);例如某年長者有能力玩任天堂Wii來獲致娛樂或親情同樂目的,這也就是本書所主張的「便益性」。企業在聚焦客戶便益性的同時,仍需面對市場上的競爭,因為其他廠商也致力於用類似或不同形式的產品,來爭取相同客戶群的認同,例如其他遊戲機、手機遊戲、象棋或家庭式卡拉ok等產品,都有機會可以滿足年長者想要獲得娛樂的需求。因此,企業如何塑造自身解決方案的「獨特性」,能在客戶所面臨的多種選項之中脫穎而出,是關乎企業競爭優勢獲取的另一項關鍵要素。但是,企業在試圖掌握「便益性」與「獨特性」時,仍需考量客戶所處環境裡的動態變化,適時地提供合宜的產品(解決方案),就如同滿足儲存需求的產品媒介,已從磁碟片、光碟片、記憶卡、硬碟演變至今日的雲端儲存,其中有的不是被淘汰就是陷入衰退之中。企業的營運唯有架構在以「客戶為中心」的基礎之上,才能確保其繁榮永續發展。

  本書作者提出了三項架構,藉以落實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管理,分別為:「客戶中心的經營結構」、「客戶策略」,以及「客戶動力學」。體現這三項架構的關鍵在於,企業透過組織設計所安排的營運活動,是為了深入理解客戶的情境(含心理、多樣性與變化等層面),進而發展既能夠解決客戶情境痛點也能優於競爭選項的解決方案,在協助客戶創造其情境價值的同時,獲取公司所期望的價值,也就是透過客戶具體行動下的「客戶數×單次消費金額×消費頻率」所獲致的財務表現。為促進企業的價值獲取,作者亦建議經營者應審視客戶為中心的整體價值鏈(含間接顧客或終端使用者),而非僅關注直接客戶的需求。例如,生鮮商品供應商若能理解全聯顧客是因認同全聯的「買進美好生活」之價值主張而來消費,就能設計並開發符合美好生活概念的商品品項,在協助全聯獲益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更高的收益。

  本人冀望此推薦序能引領讀者們進入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管理思維,為公司創造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一起買優惠組合

客戶中心策略:經營最重要的是盯住客戶、掌握客戶、讓客戶願意一再買單

定價450元

75折/ 338

7大市場力量:商業策略的基礎

定價420元

75折/ 315

聯購價

653

加入購物車

客戶中心策略:經營最重要的是盯住客戶、掌握客戶、讓客戶願意一再買單

定價450元

75折/ 338

好策略的關鍵:策略大師從觀念到實作完整教戰,教你一步步擬訂好策略

定價600元

75折/ 450

聯購價

788

加入購物車

客戶中心策略:經營最重要的是盯住客戶、掌握客戶、讓客戶願意一再買單

定價450元

75折/ 338

哈佛最熱門的價值策略課:卓越企業如何為顧客、員工、供應商創造高價值?

定價450元

75折/ 337

聯購價

675

加入購物車

摘錄1_前言
當客戶消失,業務成長便會停止

 

        我自一九九○年起投身企業界,在歷經P&G與樂敦製藥(ROTHO)的行銷業務後、在日本歐舒丹(L'Occitane)擔任執行董事(代表取締役),並在新創企業、新聞閱讀APP公司的SmartNews於日本與美國擔任行銷執行董事。自二○一九年起,創設提供經營管理諮詢與投資服務的Strategy Partners公司,為多元各樣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陪跑型支援服務。從製造商、郵購‧網購、飲食店、溫泉旅宿等的獨立中小規模企業,到包含B to C、 B to B經營型態在內的上市前新創企業、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型公司與外資企業的日本子公司等,在至二O二二年為止的三年之間,為超過兩百家企業的經營者或事業負責人提供諮詢服務,目前以一業種一家公司為原則,與二十五家公司簽訂契約執行經營管理諮詢與投資業務。

        在接受各式各樣的經營或投資諮詢的狀況下,最初雖然認為會有相應於各別業界特徵、不同而獨特的課題,但在累積對話並推動進行實際業務的過程中,發現並終至堅信存在著超越業界或單一企業的特性、根深蒂固的共同經營管理問題。

        此一所謂的課題,指的便是「顧客從經營觀點中消失了」。即使業種與業務型態相異,在經營現場所發生的問題或狀況乍見各有不同,但若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把議題收斂聚焦在組織沒有充分了解客戶這一點上。許多的企業雖然

具有商品(開發與製造)力與高度成長潛力,但卻忽略了理解客戶才是經營的基幹所在。

        各家公司雖然也都有思考整體經營的所謂業務發展策略,但其內容經常流於齊頭式而缺乏重點,或是類似於教科書定義的樣板文章。結果,即使將這些策略落成具體措施與步驟,與競爭對手之間也無法產生差異化效果,導致同質化競爭。

        相反地,那些經營者密切關注客戶(需求),掌握目前銷售額與獲利來自於那些顧客族群的企業,即使是在疫情過去三年,其業務也仍持續穩步成長。只有那些管理階層了解顧客的心理,並在進行自己組織的投資與經營活動時始終以「顧客」為依歸進行決策的企業才能成長。我將這種管理方式命名為「客戶中心策略」。

        本書是針對管理者的實用書。無論從事的業務類型,本書提取了今後亦將具普遍性且有效的思考方式,並將其形式化為包含管理階層在內、組織內每個人都可理解與共享的明確知識。將透過穿插案例分析解釋說明一系列策略架構及其使用方法,如何在管理中實際推動客戶理解,並改革成為客戶中心策略的管理方式。

        案例分析不限於過去事例,也包含了現在進行式的案例與全球案例的分析。在徵得以下企業與組織同意的狀況下,本書書末收錄了使用者基礎(user base)的經濟資訊平台「SPEEDA」、客戶策略平台「FORCAS」、三住公司(MISUMI)利用AI(人工智慧)技術的數位零件採購服務「meviy」,以及網路引擎「AMEMA」負責人的採訪,並針對牽動新創企業如Asoview、Life Is Tech、GrowthX等的發展策略及其變遷加以解說。此外,傳統產業則介紹化妝品產業、溫泉旅宿等過去的案例,全球性案例則從客戶理解及其如何創造價值的觀點來解讀iPhone與Amazon的企業發展與成長。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讓面對經營問題的中小企業經營者與成立新創事業的各位讀者,能夠從今天就開始實踐書中內容。

        具體而言是藉由三個架構掌握客戶心理、多樣性與變化,在經營管理上實際執行客戶理解。不籠統地視顧客為單一群體,此外,不要盲目地將「本期銷售額要成長20%」等僅從企業觀點出發的目標強加於工作現場而導致混亂,根據「什麼樣的客戶會接受的『價值』為何?」為一切的起點來制定管理策略。並且,基於為客戶提供「價值」來實現業務成長。

        本書所介紹的架構如同前述,是在作者參與規模與經營內容完全不同的管理諮詢的過程中所建立的。無論是B to B或B to C、無論是何種行業或業務類型,本書內容是具備可複製性的思維模式,可被廣泛地活用於實際業務中。

        初步解讀客戶從經營觀點中消失的狀態,與陷入困境的多位經營者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忽略了自家公司的產品(product,在本書中將事業主所提供的所有商品、服務、經營內容稱之為產品)所提供的「便益性」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性。所謂的「便益性」,指的是美味、便利性、舒暢、解決某些問題等,客戶實際獲得的利益或便利性。

除了便益性之外,產品還必須具備無法被取代的「獨特性」。向特定的客戶提案便益性與獨特性,客戶從中發現價值後,商品購買或服務利用才得以成立。

        所謂便益性,換言之便是「客戶購買的理由」獨特性則是「顧客不購買其他產品的理由」。持續惠顧自家商品‧服務的客戶、又或是透過訂閱制(subscription)長期購買的客戶,應該都是因為某種便益性而持續購買的。而且,這些客戶感受到產品的獨特性,所以他們不會轉向其他產品或脫離持續購買狀態。

        銷售額或收益等財務數字雖然能夠呈現經營狀態,但僅透過財務數字無法掌握究竟是誰購買、為何購買產品。例如,無法得知是具有何種需求或特徵的客戶、為了得到何種具體的「便益性」而購買了自家產品。客戶所看重的、自家產品的「獨特性」又是什麼。與對手商品相異的獨特性為何。由於無法了解客戶與產品之間的關係,無論經營業績好壞,都難以看到下一步對策,難以維持獲利。

        透過經營管理諮詢有時會處理組織結構議題或人力資源招募問題,但即使看起來像是銷售、商品開發、財務、人力資源與行銷等各部門存在各別議題,但審視這些問題後會發現,許多問題的起因其實都來自於應被視為公司整體問題的「看不見客戶的實際狀況」。本來,公司的每一個決策都應該與為客戶創造價值聯繫在一起,但追溯單一決策的理由,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是與客戶無關的商業習慣或反映企業內部狀況。這些都將增加成本並導致獲利能力下降。

        如同率領成功企業的業主經營者一般親上業務現場、持續與客戶對話者,可說大多都能夠看見客戶的樣貌。但是,一旦銷售額增加、組織規模超越百人之後,不管是組織本身或是經營者,都逐漸遠離了客戶。

        為何會落到此種狀況呢?這是因為伴隨企業規模擴張、組織架構、人力資源、財務管理、銷售組織的擴大,對外談判溝通與協調等各式各樣的業務佔據了時間與精力。從而,至今為止都在眼前清晰可見、有名有姓的真實客戶與自家公司產品之間的關係性便消失不復見了。

        經營者轉變為依靠來自負責相關業務的執行董事以及業務現場的調查報告,或是財務數字的增減來理解客戶的行動,並視之為所謂的「組織管理」。在組織擴張的過程中,許多企業面臨縱向多層分工與決策速度遲緩,意即「大企業病」的開端。

       其背景之一也肇因於,日本從人口成長的市場轉變為人口減少的市場。所謂人口減少,同時也意味著潛在客戶減少。而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客戶生活與價值觀的數位化浪潮,又使得為數減少的客戶變得更加難以捉摸。

        因此,在此種外在環境下,找出從自家產品發現價值的可能性高的潛在客群,準確地觸及與吸引此一客群,提高使潛在客層實際客戶化所投入成本的投資報酬率勢在必行。必須探究誰是能夠在自家公司產品中發現高價值的潛在客群、持續提升自家公司產品的價值、持續提高客戶滿意度,並提高單次消費金額與購買頻率。我認為現在幾乎所有的公司都面臨這樣的挑戰。而為了能夠持續不斷地提高收益,深刻的客戶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這在B to B的商業模式下也是相同的。因為若順著B to B的業務軌跡,最終必然存在著「C」,也就是終端使用者(end user)。必須順著價值鏈,探究自家客戶所關注的客戶會對哪些價值產生共鳴、這些客戶的客戶又是何種樣貌。而這也無非就是客戶理解。

        那麼,其中那些始終致力於理解客戶並實現事業成長的企業,正在採取那些行動措施呢?在任何時代,銷售能夠成長的企業都有一個共通點,便是不斷強化產品的便益性與獨特性,即客戶眼中的「價值」,同時透過不斷開發具有便益性與獨特性的產品,為潛在客戶創造新「價值」。

        客戶心理與行動並非固定,它們總是處於變化狀態。在管理上,常態性地即時掌握這些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昨天的客戶與今天的客戶不同,明天的客戶也又會產生變化。所謂的經營管理,就是如何將我們對於眼前客戶的心理與行動的理解加以充分運用。

       前述的人口減少、以及客戶的多樣化,皆是不可逆的趨勢潮流。希望本書能夠幫助各位讀者,持續為客戶尋找價值,並將所獲得的利潤與進一步的價值創造連結起來。

 

本書結構

        在序章中,將從多個角度解釋,客戶實際狀態從經營管理的觀點中消失的機制。

        在第一章,將解釋消失的客戶心理、多樣性與變化的重要性,並說明客戶中心的定義、以及實現客戶中心的經營管理的三個架構與其全貌輪廓。

        在第二章,作為以經營管理角度理解客戶的基礎,將解釋第一個架構「客戶中心的經營結構」。

        第三章與第日章則為本書基礎篇。基礎篇彙整了不論經營規模大小、不限B to C或B to B等不同業種,任何企業皆可加以活用的內容。在第三章中,介紹將整個目標市場區分為五層的「五部門(5 segments)」分類法,並以五部門分類法為基礎來說明第二個架構「客戶策略(WHO&WHAT)」。

        在第四章,則會針對將整體市場客戶視為動態、捕捉客戶變化的第三個架構「五部門顧客動力學(5 segments customer dynamics)」加以說明。

        第五章為應用篇,將介紹將5部門分類更進一步延伸的「久部門(9 segments)」分類法以及其客戶動態「9部門顧客動力學(9 segments customer dynamics)」。由於本書所設定的主要讀者為首次接觸5部門分類法者,故在閱讀自序章到第四章為止的基礎篇後,跳過第五章的應用篇直接進入第六章也無妨。

        在第六章中,將針對可以從今天開始立刻執行的、三個架構的具體用途,以及應該引以為目標的願景加以說明。

        在最終章第七章中,則在運用三個架構的同時,加深對於著名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之理論的理解。

        本書最後,則收錄了作者與實踐客戶中心策略的三家公司/事業體的負責人/管理階層的對談紀錄。

 

摘錄2_第一章   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全貌

1-1具體而言,究竟是沒有看到客戶的哪些面向?

被經營管理所忽略的客戶

 

        那麼,在經理管理上該從何觀點切入重獲客戶理解呢?接下來將分成客戶心理、客戶多樣性與客戶變化三個面向來加以說明。

 

1 客戶心理-看不出客戶行動的「理由

 

‧「銷售額成長增加」的背景

 

        若將銷售額拆解,可以得出「客戶數×單次消費金額×消費頻率」的計算式。這三個組成要素代表客戶的消費(購買)行動,同時對於基本的客戶理解至關重要。

        請試著思考,在銷售額增加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當自家公司產品的銷售額增加之際,若客戶數未增加、而是單次消費金額與消費頻率提高,可視為是對產品的滿意度提高,既有客戶具有成為忠誠客戶的潛力。然而,這也可能僅僅是透過會員積點制來促進客戶的大量購買的結果,但客戶產品的滿意度本身並未提高。若是前者,則此後(提高的)單次消費金額和消費頻率會保持穩定,但若是後者,單次消費金額和消費頻率便無法維持,銷售額的成長可能只是暫時的。

        再假設另外一種案例,考慮單次消費金額與消費頻率下降,但客戶數量大幅增加而使得銷售額提升的狀況。在此種情況下,新客戶的增加可能是某種成功促銷活動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將預期未來出現的需求提前(寅吃卯糧)的結果。若未能贏得客戶對產品的滿意度,由於無法期待回頭客再度購買,未來的銷售額可能會下降,便需要再次投資在促銷活動上。不過,如果新客戶使用產品後從中發現強大價值感,並有動能再次購買,銷售額便會持續增加。

以上這些案例全都會被報告為銷售額增加。但即使也一併報告了客戶數、單次消費金額與消費頻率,其背後也存在著不同組合與可能性,藉此各位讀者應該能夠理解,未來銷售額是否會持續增加的前景是不確定的。

 

‧掌握心理與行動之間的關係性

 

那麼,為了持續增加銷貨額並提高獲利能力,在經營管理上必須理解的關鍵何在?那就是對於客戶的行動、即其行動背後原因的「心理」的理解。為什麼購買這項產品?為什麼願意支付高單次消費金額?為什麼消費頻率上升了?實際購買並體驗該商品或服務後的感受如何,如何判斷其價值?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客戶的心中(圖1-1)。

換言之,只是理解對銷售額有所貢獻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若缺乏對於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及其導致其行為結果的心理的理解,僅憑財務報表中銷售額與獲利增加的事實並不能保證業務的穩健性或持續性。而且,也將不會警覺到應該因應的競爭風險,或錯失值得積極投資的成長機會。財務報表所呈現的數字,不過是客戶行動的一時性短期反映。評估投資報酬率不僅要看銷售額或收益的增減,還要視其對客戶心理的影響以及導致什麼樣的行為。

經營管理上而言,了解客戶時首先需要重新認識的,便是客戶心理與客戶行為之間的關係性

終止討論。

 

摘錄3_第一章   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全貌

1-1具體而言,究竟是沒有看到客戶的哪些面向?

深入了解多個客戶群體

 

       此處重要的是任何產品都可能被多個不同的客戶群體所重視,並為其提供價值。

       在前章末尾所舉的例子中,機械製造商三百家為「自家公司的目標市場客戶總數=TAM客戶數」的金屬加工公司,若現有的交易對象為三十家公司,並不代表這三十家公司都有相同單一的金屬加工需求,但同樣地,這也不代表這三十家公司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三十種。雖然在規格與功能上的需求多元各異,但可以根據產業別區分為多種類型,例如食品生產線的機械製造商、汽車零件製造的機械製造商、醫療零件製造的機械製造商等。

        再者,麥當勞也絕非僅以「追求美味漢堡的客戶群」為目標對象開門做生意。為了風味獨特的麥當勞薯條而來、並將漢堡視為次要產品的人,也是非常龐大的客戶群體。在無論何時都能夠輕鬆地享用咖啡與甜點這一點上發現價值者,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客戶群體。應該還有為數可觀的客戶群體認為能夠在上班途中輕鬆買到早餐並帶到辦公室享用是有價值的。上述每個族群都持續在麥當勞消費。這顯然不同於「大眾思考」的思維邏輯。不同的客戶群體與麥當勞所提供的便益性與獨特性,同時形成了多元的排列組合。

        同樣地,像SmartNews這樣的新聞App也擁有多個客戶群。既有以每天早晨可以迅速瀏覽每天最即時新聞為主要便益性的客戶群,也有午餐時間前尋找午餐優惠券的客戶群。既有樂在閱讀自己所支持職棒球隊或足球隊的最新資訊的客戶群,也有尋找天氣預報或國際資訊的客戶群等,存在著多個不同的客戶群。在任誰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資訊的新聞應用程式,此種包山包海最大公約數式的「大眾思維」思考模式、或是僅以棒球迷此一特定客戶群為對象的單一思考模式下,利用客戶數沒有增加,也就很難擴展服務範圍。

        無論是B to B或B to C的營運模式,無論是何種產品,能夠創造出價值的便益性或獨特性都並非僅有一種。藉由持續提高多個客戶群體(segment)的滿意度,組織業務得以成長。

        若以銷售額=客戶數×單次消費金額×消費頻率的計算式來思考,所謂的客戶不是單一種類,能夠帶來高單次消費金額與消費頻率的客群,必然分屬於多個不同客戶群(segment)。透過洞察明辨此事,將會發現以前未曾看出的新業務成長可能性,意即自家產品與客戶的嶄新組合。

        這樣,洞察明辨自家產品可以在一對一和一對大眾之間,為多個客戶群體創造價值這一點,也就是在經營管理上需要重新認知的客戶理解第二個面向,即對於客戶多樣性的理解。

 

 

摘錄4_第一章   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全貌

1-2 所謂客戶中心,便是捨棄企業觀點

客戶中心的定義-從客戶的角度看世界

 

在經營管理上應該重新認知的客戶理解,便是客戶心理、多樣性與變化這三項。透過深化了解這些客戶理解的面向,定義「誰是客戶」,並將此定義作為共同的橫向串聯成為組織整體的共識,包含經營管理階層在內、於組織內部討論後進行決策,根據進度運作PDCA(Plan:計畫、Do:執行、Check:檢核、Action:改善行動)循環,這便是本書所提出的客戶中心管理改革。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針對如何實踐此一改革的架構進行詳細解釋。

作為前提,在此將先行定義在本書中「客戶中心」的含意。

如同「客戶導向/客戶至上/客戶基點」等「客戶○○」或「消費者○○」的詞語,被各行各業的許多企業揭櫫為經營理念。不過即使說法不同,但不論何者都代表重視客戶、或優先從客戶的需求出發之意。

雖然高舉客戶導向或客戶至上主義的大旗,但幾乎在所有的狀況中,為了銷售自家產品,還是都只將客戶視為數字。即使稍加採取客戶導向,也只是出自於「客戶如何看待『自家產品』」的發想。而在此種狀況下,也只是在自家公司與客戶這樣的封閉關係中企圖掌握客戶的面貌,與真正的客戶觀點或思考邏輯是不同的。客戶通常並沒有打算先行區分自家公司與競爭對手再加以選擇。

客戶為了要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會將各式各樣的選項納入視野進行考量。不僅是與自家商品‧服務屬於相同類別的競爭商品,與分類沒有直接關係的替代產品或替代方案也會被包含在可能的選項中(圖1-5)。如同圖1-5所示,左右大幅展開的扇形部分,才是客戶的視野範圍。

 

會把步行這個選項視為汽車公司的競爭對手嗎?

 

例如銷售汽車的企業,在關注客戶之際,如同圖1-5左下角的狹窄扇形所示,僅將自家品牌與競爭品牌納入視野之中。

但若以客戶中心的方式進行思考,最近不僅是燃油車,將包含特斯拉在內的EV(電動車)的競爭納入考量的人應該也增加了吧。若從移動手段廣義來說,不限於汽車,大眾交通工具、腳踏車、步行、慢跑,以及固定使用配合應用程式使得派車更為便利的計程車服務都是替代手段。不僅如此,若將移動手段最終的目的也納入考量範圍,則選擇甚至不需要移動的線上工作或學習型態,利用採買食物或購物的配送服務等,也可以採取異業種的替代方案。

想像並思考不同的視野範圍便是「客戶中心」。只有從客戶的角度來理解汽車提供移動能力的目的,才能開始看到環境的各種變化以及自家產品與客戶互動的潛力。若只是從如何銷售自家汽車、如何讓客戶購買自家汽車的觀點來思考,這些事情便無法進入視線範圍。如果不以客戶中心的邏輯來理解移動/運輸的目的,將無法看出將自家公司正在熱情開發的汽車、與自行車、步行或配送服務並列的重要性。不是以與自家產品之間的關係性為前提來掌握客戶樣貌,而是完全從客戶所追求的便益性、以及何以客戶會尋求此一便益性的目的來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讓我們以大型書店Amazon為例來加以思考。在二○○○年代,針對讀書此一需求而開設實體店鋪的大型書店,為了與同樣擁有實體門市的競爭對手有所區隔,思考開設對客戶便利的書店,追求如何讓客戶方便抵達、舒服地挑選和購買書籍等便益性。與星巴克等公司合作,讓商店的舒適度與使用者友善性本身成為來書店的目的。而且美國兩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與博德斯書店(Borders)埋頭於相互競爭,很長一段時間都未將Amazon視為競爭對手。

另一方面的Amazon,只專注追求客戶為讀書所必要的事情上,徹底執行充實庫存、縮短配送時間、降低配送運費,以及擴充電子書籍等措施。其結果,許多客戶不將「上書店」視為主要的便益性,而選擇了追求讓閱讀變得更為輕鬆容易的Amazon。這就是基於現有自家產品的「客戶觀點」,與不以自家公司為前提假設的「客戶中心」之間的差異。

此種Amazon的動向,對巴諾書店與博德斯書店而言,能夠解讀為1因實體書店的替代手段的EC登場導致競爭環境改變,2因此客戶產生了變化,3到自家門市造訪(購買)的人潮(業績)衰退。

換言之,採取「客戶中心」模式意味著同理客戶的立場和感受,以此為基礎考慮所有對客戶有利的選項。選項不僅包括同類型的競爭對手,也包括不同類型的替代品/方案。

獨立材料製造商在經營管理上必須重新建立的客戶理解,在於不斷深化對於客戶心理、多樣性與變化的理解。為了讓這一點在公司/組織內部扎根,所有的決策都必須以客戶中心為主軸。